2)第八十一章 微末小吏_大明太孙朱雄英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太子,在生活上都不算奢靡,而他呢,更是要求简单。人说富贵三代,方知穿衣吃饭;那反过来,恪己三代,能不能为子孙竖立个好榜样呢!

  “一丝一饭还不忘律己,大明的将来,由殿下掌舵,臣无限欣慰。”,说着这话,凌汉还不忘以茶代酒,敬太孙一杯。

  臣子怕君王什么,就是挥霍无度,楚王好细腰,太孙在这个年纪就懂得其中的道理,的确是国家之福。圣上还是高瞻远瞩的,亲自教诲这样的皇孙,为国家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。

  嗨,“凌卿,你再夸下去,孤可就要飞起来了。”

  “行了,说正事,你这么晚来,有什么事。”

  提到正事,凌汉正襟危坐,正色陈事。按照典制,朝臣奏事,要么在奉天殿,要么上书送至武英殿或东宫。南宫册立之后,太孙处理的政务,也是由东宫派发下来的。

  凌汉呢,本没有理由直接到南宫奏事,但今早在文华殿,太子看过他的本章后,直接吩咐转南宫处理。而因为此事的确不一般,所以凌汉也就顾不得时辰了。

  不久前,一人在通政使司衙门前,击登闻鼓,而后自缢。东宫批复,申饬通政使蔡追、左通政茹常,并命有司介入调查。他今儿来,就是来说此事的。

  哦,思虑了片刻,朱雄英恍然大悟:“想起来了,当时父王手有伤,本章就是孤批复的。怎么,这事还没完?”

  明白了,奏疏是他批的,申饬也是他的主意,现在事情没完,太子自然要他负责到底。

  当然没完!死者乃是湖广常德府龙阳县-典史-青文胜。应天府在勘察尸首时,在发髻中发现了三分奏疏,不仅确定了他的身份,更是知道了他为什么要自缢。

  众所周知,大明有制:文武官员必须达到三品,才有资格上书言事。而一介典史,不过区区小吏,如何能直达天听!就一个办法,用他的官身及性命。

  典史再小也是官,死了官员,通政司是绝对不敢瞒报的,那他言事的目的也达到了。风尘小吏想奏闻天子太难了,这也算是不是办法的办法。

  那是什么事,要青文胜搭上自己的性命上书呢?

  他的遗奏里说:龙阳县赋税太重,又遇上了水灾,而地方官为了朝觐考课,报喜不报忧。隐瞒不报不说,还拼命的加征赋税,以至于民难堪命。

  青文胜不过区区典史,官卑职小,人微言轻,没有上书言事的资格,所以恳请有司代为转奏。不料,奏本被扣了下来,落到他上司的手里。

  上司不仅说他越俎代庖,轻狂无状,更是罚了他一年俸禄。万般无奈之下,青文胜只能擅离职守,来到京师,寻机叩阙陈事。

  可他在京没熟人,更没门路,见不着皇帝,只好以死明志,未名请命。他在遗奏中还说:若得天鉴唯聪,臣死而无憾。

  凌汉的话还没有说完,面色铁青的朱雄英,直接就摔了碗,咬牙切齿道:“区区弹丸之地,赋竟同大邑,他们要官逼民反吗?”

  看到郭馨、小善围等侍候的宫人,都跪在地上,朱雄英知道自己失态了。摆手挥退她们,又示意凌汉继续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